【丛洪良教授解读 2025 ESC血脂热点】更早、更强、更个体化,你的临床策略跟上了吗?
来源:康迅网
2025-09-29

2025年ESC年会刚刚落幕,最新发布的《2025 ESC/EAS血脂管理聚焦更新》瞬间刷屏心血管圈!这份更新虽为2025年完整指南的“前奏”,却已亮出多项颠覆性建议——风险评估更精准、降脂目标更严格、治疗启动更主动。如果你还在用2019年的思路管理血脂,是时候刷新认知了!

专家简介
图片

天津市胸科医院  丛洪良教授

二级教授,主任医师,博士生导师,天津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,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科主任

天津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、天津市首届名医、天津市科普及健康大使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

担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血脂异常学组副组长、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、天津市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、天津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名誉主委、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天津市省级工作组组长、天津市药学会老年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。

一、风险评估大升级:SCORE2上线,“超高危”患者有了新定义

旧版SCORE模型只能评估70岁以下人群的致死性风险,而SCORE2/SCORE2-OP风险预测算法全面覆盖40~89岁“表面健康”人群,不仅能预测致死事件,还包括非致死性ASCVD事件,且采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non-HDL-C)作为参数,准确性大幅提升。
更关键的是,指南强调影像学证据在风险升级中的价值。如果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评分>300,或颈动脉超声发现斑块,即使血脂数值“临界”,也应视为高风险人群,支持启动强化治疗。
此外,风险分层新增 “Extreme Risk(超高危)” 类别,包括:
·最大耐受他汀治疗后仍复发血管事件者;
·多血管病变(如冠脉+外周动脉病)。
对于这类患者,指南明确提出史无前例的降脂目标: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<1.0 mmol/L(<40 mg/dl)。“越低越好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硬指标!
二、治疗策略大变局:ACS患者出院前就要“强力组合拳”
过去ACS患者常采用“他汀逐步加量”的策略,但新指南明确反对这种“慢热”模式,主张住院期间即启动强化联合治疗。
为什么?因为ACS后早期是事件再发的高危窗口,必须抓住“黄金干预期”。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基线LDL-C水平,早期联用高强度他汀+依折麦布+PCSK9抑制剂/贝派度酸,力争出院前就打下强效降脂基础。
目前EVOLVE-MI、AMUNDSEN-REAL等研究正在探索ACS极早期使用PCSK9抑制剂的疗效,结果值得期待。
三、新理念涌现:从“单纯达标”到“累积获益”
除了强化目标,本次更新还提出几个值得关注的新概念:
残余风险不容忽视:即使LDL-C达标,ACS患者仍有较高残余风险,与高TG、Lp(a)升高、依从性差等相关。AI技术(如GPT-4o)已能识别他汀不耐受、患者抗拒等“隐形因素”,助力个体化管理。
“LDL治疗年”概念:研究提出“LDL降幅×治疗时间”的累积暴露量概念,阈值约为79.5 mg/(dl·年)。超过此值,MACE风险显著下降。这解释了为何“缓慢滴定”策略效果有限,而早期强效治疗更具优势。
PCSK9抑制剂多维获益:除硬终点外,研究显示PCSK9抑制剂可促进斑块逆转、改善内皮功能、提升生活质量。例如EARLY-STEMI研究证实STEMI患者48 h内使用依洛尤单抗安全有效,CARUSO研究显示其可将1年血管事件风险降低7倍。
总结:血脂管理进入“三更”时代
更早识别:借助SCORE2+影像学,提前锁定高危人群;
更强干预:确立“超高危”类别,LDL-C目标<1.0 mmol/l,鼓励早期联合用药;
更持续管理:重视“LDL治疗年”,强调终身风险控制。
未来,血脂管理将融合影像、生物标志物、AI等多模态工具,结合多靶点药物,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治疗。你准备好了吗?

供稿专家丨天津市胸科医院  李婷婷

审稿专家丨天津市胸科医院  丛洪良教授

首页
学术专栏
我的